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
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某些事情会产生一些看法,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这些体会保留下来。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的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一篇心得体会要怎么书写呢?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1)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的都是那些各色的读书人。胆小有钱的严监生,沽名钓誉的蘧公孙,忘恩负义的匡超人,重功名、无气节的王惠,执着科举的范进,贪婪的严贡生
可恨的匡超人。没遇着潘三前,匡超人是个可敬的人。马二先生才起来,他文章已是停停当当,送了过来。马二先生喜道: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在家里,他更是孝顺得很。帮父亲出恭,他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还让潘保正、李本瑛等人大加赞赏。可遇着潘三之后,就变得让人可恨了。潘三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就连这事是善是恶,也不想清楚。潘三叫匡超人写了一个赶回文书的朱签起了一个婚书稿,叫匡超人写了,又叫他替金跃考科举。而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到考取教习,他更是原形毕露。骗恩人自己未婚,当妻子郑氏去世,他只落下几点泪来,还吹嘘自己名声,不去看望潘三,还要贬低马二先生。这几幕实在令我犯恶。
同样令人可恨的就数严贡生。起初,范进和张乡绅去打秋风之时,遇上严贡生,他称自己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令人尊重。可后来,原形毕露,展现出自己贪婪、吝啬的一面。当他从省里科举回来之时,闻得二弟去世。常人本应号天大哭,毕竟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可他却只是到柩前叫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本来这种行为就足以让人迷惑,可更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下文的行为。前脚刚说自己不占别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后脚却处处占人便宜。却说那严贡生在省城接亲办宴,请吹打,却占人家钱老爹给了他二钱四分低银子,又还扣了他三分戥头,又叫张府里押着他来不仅如此,还占了人家的猪、利钱、船钱。这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占兄弟的财产我家二相公,明日过来继承了,是你们的新主人,须要小心伺候这人属实令我作恶。
除了有可恨之人,那有可怜之人。可怜的周进。不管是他的样子,还是他的经历,都令人可怜。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破毡帽,身穿元色调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就连院试都是考了二十余次都没考上。顶着一个童生的名被梅玖嘲笑,被王惠嘲笑。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最后,他终于一头撞在了号板上。长叹一声,一头撞在了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人你怎么能不说他可怜呢?还有可怜的严监生。他是胆小有钱之人,是一个极古怪之人。对自己节俭;对他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可是出奇地大方。对自己极为节俭,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对那两位舅爷极奇大方,开了一张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于二位老舅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地过去了。毕竟这两位舅爷有着考科举的资格,换谁谁不想讨好一下呢。最后,当严贡生要霸占他的家产时,可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要是致和还在世,恐怕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可惜的读书人。荀玫本是可敬的,幸运的。被周进、范进两位先生眷顾。可就是这么个人,却重功名,轻孝道。当他在科举一路顺利的时候,家里老太太已于前月二十一日归天,而王惠则出了一个馊主意,不如且将这事瞒下,候考选过了再处。于是荀玫也有了这种想法。身为读书人,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他的兄弟王惠也令人惋惜。为了功名,而没了读书人的气节。适值宁王造反,王道台颤抖抖的磕头道:情愿降顺。这是一个读书人该有节气吗?明显不是。
可悲的娄三娄四公子。他们礼贤好士,可结交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杨执中虽然是生意出身,一切账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出外闲游,在店里是,也只是垂帘看书,就是个迂腐,无用之人。其中一人就是这样,其他几人,还用说吗。想想,都为这两位公子感到悲催。
书中可笑的读书人不少。范进未中举之前,是个可怜之人。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中举之后,就变得极其可笑。知道自己中举后,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这一幕令我呵呵一笑。而蘧公孙的行为也是可笑的。典型的沽名钓誉之人。为了出名,不惜代价。主意已定,竟去刻了起来,把高季迪名字写在上面,下面写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刻毕,刷印了几百部这种行为着实让我迷惑不解,却又被幽了一默。
可敬的读书人。既然书中讽刺了一些人,必然也会歌颂一些人。王冕既是一个可敬的人,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七岁上死了父亲家里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但是他为人嵚崎磊落,蔑视功名富贵。知道朱元璋邀他做官,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同样令人尊敬的是马二先生。当蘧公孙想在马二先生书上留名时,马二先生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从中看出马二先生是一个正直的读书人。这二位实在让在下佩服佩服!
《儒林外史》以喜剧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一面,从而达到嘲讽的效果,在让你捧腹大笑却又让你对这个人充满可憎、可怜、可笑的情感。这本书就是这样,里面的人物让你怀着复杂的心情去品读,虽然觉得离我们很远但又非常贴近现实。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2)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 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 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读后感《读《儒林外史》有感400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 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3)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4)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初读《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饶有诗意、却又不引经据典,平直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诙谐多讽的故事,短短不过300页,却道尽了千面人物、百态世事,于平地起惊雷,在小处见性情。
都说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但如今再一次重温,对这300页纸张描写的人生百态,却是莫名萧索、惶恐。是谁造就这一切!
无论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还是风流才子、绝代佳人,无论是王冕归最终隐山林、范进最终考中举人、还有守财奴的严监生,在书结尾都逃不过黄土盖顶、往事散尽的结局。这样相同的终局,让我们不禁怀疑平生所坚持的信念,认定的真理,遵循的规矩又有何意义哪?我们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区别哪?
在怀疑中,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浮游在时光长河,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回望过去种种,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不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然后好好选择,毕竟选择无好坏,结果却有天差地别。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5)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6)
作文罗金宝马上闪入苇丛失踪;于是我常常把脸贴在母亲的手上,觉得十分温暖、舒适。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只小巧玲珑的乌龟。只有快快乐乐地成长,长大,才是一种可爱的理想,一种美好的结果!我的父亲有两条火烧云似的眉毛,又粗又黑,仿佛在冲我们微笑,那样迷人。我可是大家公认的天才。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二回,我又认识了一个历史上颇有点名气的读书之人,一个屡考屡败最后却大器终于晚成的——周进老先生。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花白花白的胡子,头上总是戴着一顶旧帽子,已经是一个老人家了。他为了自己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到了60多岁了,居然连个秀才也不能考上。一天,他与他的姐夫一起来到了省城,走进了贡院。周进由于联想到了自己没有考上秀才,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齐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买了一个监生。于是,他马上就向替他捐监生做的商人们磕头,说:“你们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周进将来如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你们!”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居然最终还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周进曾经屡考屡败,可他丝毫没有气馁,居然能使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都被感动了,主动替他花钱捐了一个监生来做,后来终于考上了秀才,但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又考上了举人,最后还中了进士,提升为了御史。
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商人花钱替周进捐买了监生,我在此不予妄加评论了,但我要说的是,我在周进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闪光的点,那就是“败不馁,胜不骄”,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7)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与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与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与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9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8)
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我轻轻翻开了那本百读不厌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描写的是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同时,它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书中给我们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士;清廉或者贪婪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冒牌史官、“水货”隐士……
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王冕,因为王冕从小家庭不富裕,白天出去放牛,傍晚才可以回家,他看着书又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放牛的空闲时间,自己画画,自己摸索,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从一个不富有的家庭里出来却变得很有钱。可他还是很勤俭,这种品德难道不可贵吗?现在人们花钱大手大脚,一点都不节约。王冕的这种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勤劳节俭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人们要反思了。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9)
看了《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我看到了一起奸诈狡猾的骗局。
娄府三公子和四公子,出生名门,父亲在朝廷中有十分显赫的地位,钱财俸禄,三辈子也吃不完,所以,两位公子就十分的慷慨大方,他们喜欢结交各路的朋友,但是,也正是因为慷慨大方和喜爱交友,让他们陷入了“朋友”设计的圈套之中。
一天深夜,两位公子的“好友”张铁臂来到了娄府,两位公子觉得十分的奇怪,又看他浑身血淋淋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包袱,血从里面不断的渗出来,样子很是吓人,两公子问道:“不知朋友深夜到访,有失远迎。”“不敢,不敢!”“不知朋友手中拿的包袱里面装着什么贵重物品?”张铁臂说:“一言难尽啊!我平生有一个最恨的仇人和一个最爱的恩人,我杀死了最恨的仇人,包袱里的当然是他的首级,今日,我是来向你索要五六百两银子报答我的恩人!”两位一听,毛骨悚然,颤抖抖地去柜子掏出银子,交与张铁臂,张铁臂把那装着“人头”的包袱留下,起身便走。两公子不敢打开包袱,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包袱渐渐发出臭气,大家受不了了,三公子才把包袱打开,没想里面哪里有什么人头,只是一个沾满猪血正在腐烂发臭的大猪头,这下两位公子全部都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落入了“好友”的圈套之中,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张铁臂早已跑到县外把一半的银子分给了两位公子的另一个“好友”权勿用,他们一起逃之夭夭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他的内心深处。交得一个好的朋友,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如果交到了狐朋狗友,那就是一件不幸的事。俗话说:“人不识字是半苦,人不识人是全苦”,从《儒林外史》的十二回中的猪头案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正因为娄府的二位公子人不识人,所以被张铁臂骗去了钱财。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10)
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11)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mdash;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mdash;mdash;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暑假的一天,妈妈拗不过我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给我买了本我期待以久的《儒林外史》。一拿到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里面有一个王冕的故事很吸引人,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被王冕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给震撼了。
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某县乡村有个人叫王冕,自幼丧父,母亲把他送往邻居秦老家放牛。一次,王冕正在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雨便停了。雨后的树叶象被水洗过一样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朵荷花,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王冕心想:古人说lsquo;人在画中rsquo;果然不错,我何不把荷花画下来呢?从此,王冕便把放牛的工钱省下来,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和纸,学画荷花。王冕开始画得不好,但是王冕并不灰心,坚持画画,大约过了两三个月之后,王冕画得荷花就象是刚从池里摘来的一样,像极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我的意志很不坚定,做什么事都不能有始有终,坚持下来。就说前几天吧,我制定了一张对我来说非常严格的计划表,打算坚持到学期期末。结果不到两天,我就想打退堂鼓了。我想,王冕之所以能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他遇到挫折、失败不退缩,仍然坚持不懈。我终于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Www.DHB100.Com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相关:
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篇12)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相信《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心得,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dhb100.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