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 地图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3-05-21 来源:互联网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2篇。

感言分为很多种,比如获奖感言、生日感言、军训感言等,在生活中发生触动心灵的事情时。都会上台发表一些激动的感言,感言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能忽视的存在,你知道如何才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言?相信你应该喜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1)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这人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对此我是十分佩服。世上像其这样的乐天派很少,因此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于此,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的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轼归隐于田园后,便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而这也正是“苏东坡”这个称谓的由来。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而我也体悟到了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林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其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与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相斗,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正是区别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苏东坡看来,一己的私欲,是十分卑微的事情。而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活上的,他的双眼、他的内心更多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因为苏东坡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其与救百姓于水火的形势发生了抵触,他才反对到底,甚至于在自己管辖的州府里,对于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一概不理。苏东坡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而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2)

苏东坡?嗷!就是那个特别有名的诗人嘛,我可是从小就读过他的诗呢,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是的,这就是我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可是苏东坡只是个诗人吗?当然不是,这不,我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个千古奇人!

苏东坡不仅是位诗人,他还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他下一句诗却是“欣然起行”。看吧,他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啊!

苏东坡不仅是个乐天派,他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比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的一种水草破坏了西湖的水质,影响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水草找到了合适的放置地方,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不仅是百姓的朋友,他还是一名“吃货”。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了!他不只是吃货他还是一名美食家呢,他发明了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他还为这道菜专门写了一首诗:《猪肉颂》!他还经常研究各种菜和各种羹,每研究出来的菜品都会请自己的好友去品尝,有的甚至还为此吃坏了肚子呢!

当然这些并不是苏东坡的全部,还有好多好多我没有描绘出来。苏东坡的一生非常的坎坷,但他的一生也非常豁达乐观。想要非常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我所了解的苏东坡可能只有皮毛,甚至比较片面,但是苏东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坚信苏东坡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3)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鼎鼎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而已。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他潇洒的文笔所凝结而成的字符,当真可谓“一字千金”;然而,只有彻底地了解过他的身世之后,才能知道他的这份奔放豪迈,是与他豁达的人生观息息相关的。

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那未免过于狭隘了。他于宋朝历史文化的贡献,不止于延续了千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多才多艺的东坡,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琐碎的工作,他都有自己的创造发明。他不但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平中,我们所能体味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异常,收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如此,苏轼依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他贪图功名、觊觎朝廷的职位与俸禄,他是为了黎民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之一粟”,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平的道路,竭尽全力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了起来,东坡开始感悟人生。他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甚至是健身秘诀等也无所不窥。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他乐于结交奇人文人,一同游山玩水,尽享人生之乐趣。他的人性趋于温和厚道,浑然一股浩然正气之风;他以写作为乐,将世间烦恼尽皆忘去,独留自己升华的灵魂与己作伴。人生纵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却视困难为无物。正是这种坦荡的胸怀,让他安享晚年,终其传奇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是我较为敬佩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章总能带给我迥乎不同的体验。写《苏东坡传》,于他而言,似乎全凭兴趣,但在这纸墨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他写作的真情实感。林先生确实是感触深刻,才能作出如此佳作。《苏东坡传》于人物传记来说,它合乎历史事实,真实可靠;于文学作品来说,林先生更是绘声绘色地还原了东坡的生平,趣味性和故事性极强,确实给予了读者不少的阅读兴趣。

即使是如此的杰作,也有不甚妥当之处。作者在论述王安石执政时期的那段文字中,不免有一些主观意识过于强烈;事实上,王安石的政治策略并非一无是处,将其几乎全盘否认,虽然暗含对主人公的维护倾向,但对历史客观角度来讲,确有疏漏之处。

总之,林先生的这篇《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苏轼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令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世之时该作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4)

春节闲来无事,重温林语堂先生的大作《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了,自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东坡居士的一生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

苏东坡是我最爱的大文豪之一,出生在宋代,年仅二十即中进士,名次几列榜首,是当时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之一。他平生佳作不断,融儒、释、道三家精神于一身,文坛盟主欧阳修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激赏数日,竟感叹应退而放其出头。但是,苏东坡一生却命途坎坷、穷达多变,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依旧未移达观豁达的性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

一读东坡正值大学时代,一口气读完,为他的才华所震撼。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苏东坡是一座高山绝对当之无愧,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他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当然,在他众多才能中最受人推崇的自然是诗文。苏东坡的诗才极高,文思精妙,诗文包罗万象,上可论经国大事,下可写日常琐碎,但凡兴之所至,皆可成文成诗。你看,他的诗文中有议论政事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高谈"赏疑从众、罚疑从去",其观点与现代法治思想从宽原则不谋而合;有描绘田园日常的"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虽只是雨过天晴的一件小事,读之却使人轻快愉悦,仿佛自己轻装简行漫步山间一般。不过,他也不总这么快乐,思念弟弟子由时,他说:"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悼念亡妻时,他吟:"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愤世嫉俗时,他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当然,他的诗文中公认作得最好,传颂最广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开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读之,即使胸中有千般抑郁也可一扫而空。读苏东坡,就是这样。你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再受自己的操控,而是随着他的起伏而起伏,随着他的波动而波动,而这就是东坡作品的魅力之所在。dhb100.Com

二读东坡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业务忙碌,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精神委顿。即使少有闲暇读书也是囫囵吞枣。这时重读《苏东坡传》,看他一会儿在渔船上喝酒羽化登仙,一会儿在西湖上作比西子,生活不是湖滨品茶,就是雪庐种地,每天写写诗,喝喝酒,参参禅,工作却半点没被耽搁,无论走到哪里都受百姓爱戴,哪里有我等焦头烂额的窘迫,不由得心驰神往。有时一恍惚,感觉他好像不只是活在书里,而是活脱脱站在眼前和你开开玩笑、聊聊天、吃吃东坡肉,不时还爽朗大笑。这样的东坡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活气息的一个普通人。他放浪形骸,一生结交甚广,不拘泥于世俗。黄州的妓女他为其作诗,杭州的山僧同他打坐参禅,泉州的刺史相偕秉烛夜游,岭南的农夫与他一起聊鬼故事…他的朋友中有京城的达官贵人,有山野的僧侣、樵夫,甚至还有浪迹江湖的妓女、乞丐。连他自己也曾笑谈,"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同是才华横溢的人,与李白相比,他多了几分可爱;与杜甫相比,他少了一点深沉;与柳永相比,他又是这般接地气。这平易近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就是我爱的东坡。

近来三读东坡,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前认为他有些傻气的地方现在看来似乎更傻了。且看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几近丧命,本发誓再不写诗惹祸。但好不容易逃出牢狱之灾,回家立刻"好了伤疤忘了疼"作诗庆贺,这不可谓不傻;面临政敌的打压,他但凡服个软,稍微与之虚与委蛇,即可免受多年贬谪之苦,但他却不愿曲意迎合,还愤恨地说出"倘若偶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的惊人之句,这还是傻;面对流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已到和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的地步,却依旧不知悔意,反而想出"吞食阳光止饿"这样有趣的办法,这更是傻!但细细体味,他的这种傻,竟有几分憨厚,几分天真,让人忍俊不禁。傻虽还是傻,却蕴含了潇洒豁达的至情至性,率性而为的恣意洒脱,宁折不屈的刚烈脾性,这样想来竟是世间稀有的难得之举。

苏东坡从眉山走来,途径长安烟柳繁华地,再过黄州、海南,走过了宋元明清,走过了千百年,最后停留在我们的心里。他亦庄亦谐,亦儒亦佛,是至情至性的情人,是至诚至纯的佛教居士,是至刚至勇的国士。他的豪气,他的洒脱,他的淋漓铿锵,为我们诠释了智慧与才情兼具的东坡魅力。我时常在想,林语堂先生这本著作成书于 936年前后,第一版于 947年,正是中华民族战乱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写这样一位忧国忧民、可爱可亲的宋代高士,当是另有一番深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5)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6)

最近我读完《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著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7)

据说这本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像编年体的人物传记,评论和文学性的描述更多些,仿佛是远观了苏东坡。也许是因为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给外国人看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特别是进入书的后半部分,会渐进佳境,令读者沉迷,你会发现,此书不逊色任何一部传记。因为林语堂也是苏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声相求吧。

苏东坡是世界上凤毛麟角的天才,诗书画文词样样精绝。文是唐宋八大家,书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画的先驱。他的豪放词,被世人形容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棹板,歌大江东去。

然而细细了读苏东坡,他绝不止是这些巨大光环之下的大圣贤。他的灵魂和他的才气一样令人万分景仰,又万分的望尘莫及。读他的《东坡志林》,你屡屡会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极。他不仅会讲段子,他会酿酒,会制墨,会烹饪,会瑜伽,会炼丹,会医术。他无所不会。

当你细细了读苏东坡,他不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叹,有“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怀,也有“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的凄苦。他是除去圣人外衣的凡人。

词与诗以及写诗词的人,均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对于景仰他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8)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9)

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欺负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痾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将离世,在沉痾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10)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文学方面作为中学生了解最多的还是他的诗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为豪放派词人。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大才人的波澜坎坷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敢于在官场上直言的人,为人坦诚直率,这也使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直言进谏,却遭贬职,不得重用;同时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确的部分,又得罪旧党,也遭到排挤贬谪。至于王安石,能成为宰相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变法的失败既有其自身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王安石见不得有人说新政的问题,无法虚心纳谏有关,同时也与正如苏轼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苏轼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练了苏轼的性格。他做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干实事儿,无论到哪都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苏东坡正直爱民的体现。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走进了一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使我对苏轼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将来学习他的诗词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11)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篇12)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读书心得《《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2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dhb100.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