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语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精选”,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红日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公益电影《红日亭》观后感 12月5...

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整理了“窗边的小豆豆的读后感模板”,我们需要耐心的阅读作品,这样会有更多感触。那么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学习,你是否对写一篇作品读后感不知从哪里入手?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

下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呈上“关于伊索寓言的读后感如何写”相关主题内容,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著名作者的作品。在阅读时我们脑海里的思绪可以记录在读后感里,您知道写好一篇读后感都有哪些技巧呢?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目录
(共 1017 篇)
-
皮囊
《皮囊》(SKINS)是英国E4频道出品的系列喜剧电视剧,由PaulGay执导,达科塔·布鲁·理查兹、尼古拉斯·霍尔特、麦切·赫威等主演。
该剧讲述一群青春癫狂的英国花样少年在剧中不停狂欢派对,纸醉金迷,过着致high致幻的生活,透过小小的镜头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及感情的起起落落,感受并温习不可复制的青春。
- 1、 《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这整本书由十五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给我深深地压抑感并且会带来长久的沉思。
文中父亲的病重,母亲执意建房子执意向神明倾诉执意做的所有事,可怜的阿小和阿小,疯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对自己的发问都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别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来要过生么样的生活,文中满满的都是对城市欲望泛滥,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仿佛甚不满意,说自己是攀着理想并且拿责任做借口不断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时候那样吗?认识家乡的每一块石头,并且被家乡的每一块石头所熟识;街坊邻里间即使在台风来袭的时候也会帮忙搀腿脚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来可以骑着摩托在街头巷尾窜来窜去……
或许是因为作者已经走出去了,他见过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坏的。那对于还不曾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呢?
于我来说,城市or乡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旧有待考虑,依旧是未知数。《皮囊》没能给我一直的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未来选择的形成应该会有影响吧。
之所以说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这本书里得到的启示与我相差甚远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页发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甚得我心!
这篇读后感有点错乱,不过是真心推荐《皮囊》这本书,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本书啦!
- 2、 《皮囊》读后感200字
今天下午读完了这本被许多人推荐的书,类别算是青春文学吧。
作者于30岁左右写下这本书,就如我现在的年纪。
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纪,基本大家都有了自己生命唯以支撑的东西。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总结自己前半生的冲动,而作者,就把塑造自己的几件事几个人写了下来。
我们这一代人,从农村出走到城市的这一批人,似乎都有着类似的家庭困境。父母对生活的挣扎与希望,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渴望与逃离。
所以,就像作者在最后引用的那一段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 3、 两篇《皮囊》读后感500字
第1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这本书读完了。恰如很多人说的,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在这个慢过程中,自己也往往会进去到作者写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就像自己经历过或者将来会经历。在那个,闽南的一个海边小镇,留给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乡:真诚,质朴。
坚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给了黑狗达(蔡崇达)最原始纯粹的人生信条:我们生来的这幅皮囊是拿来用的。倔强固执的母亲,为了建造一座不久后就将被规划拆掉的房子,捡剩菜,做苦工。只是因为村子里还没有人家建了四层的楼房,只是因为那样才能让整个家在村里站起来。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亲,中风后拖着残缺的皮囊跟命运做着最绝望的抗衡,不服输却也输了,以孩童的姿态。
还有那个充满青春热血的厚朴,这也许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热血也是无比的感慨,但也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成长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为局外人的我,读着别人的故事。用这个与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个有趣的灵魂。作者:岑忠正
第2篇:《皮囊》读后感
看到开篇,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阿太似乎看都了一切,十分绝情。她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对作者影响十分的深,也点了题---《皮囊》。
觉得这本书十分的有时代感,特别是《母亲的房子》这一篇,生活十分紧迫,拿捡来的叶子当饭吃,也要倾家荡产建房子,因为房子就是这家人的脸面。作者的父亲后来得了中风,变成了一个残疾人,而母亲在父亲死后,甚至在拆迁通知已经下来的时候,还是坚持要拿出来一点一点省出来的积蓄建房子。她想让父亲体面点,房子就是脸面。
总之,《皮囊》这本书,写出了作者经历的印象比较刻骨事情。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但是总会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为脸活还是怎样,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需要被尊重。作者:张琛
- 4、 《皮囊》读后感500字
这两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达写的,感觉很真实、语言简练、内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看。该书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母亲和他家乡的故事,风格有点类似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淡淡的悲伤在里头,又饱含温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还能记起他其中几个故事。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兼职混黑道的老大,27岁结婚,之后女儿出生,在3年后,蔡崇达出生,之后他父亲去宁波做了海员,想要养活家人,几年后带着赚来的钱回老家造了一间大房子。后来,他父亲可能因为老是抽烟,身体不好,40岁以后做了一次心脏病手术、2次中风住院,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手术,最后因为中风去世了。结局很凄凉,但是过程中有一家人的温情,他父亲中风后为了能够康复,积极锻炼,他们一家人都陪着他父亲锻炼,但是其实蔡崇达早就知道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一家人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起努力着……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悲壮感,就好像是一个英雄到了穷途末路,依然奋勇拼杀……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像昏暗的灯光,有点压抑,但是很冷静,同时冷静中带着强烈的爱,作者对父亲母亲的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古文章憎命达。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经历过很大的痛苦,这个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蔡崇达的青少年时期可谓相当苦闷,但是他把这个生活当做题材写出来《皮囊》;我们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顺利,但是写不出像《皮囊》这么好的文章来。你说,谁的生活比较好呢?你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个道理也在教会我们: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尽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坚强而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答案。
- 5、 《皮囊》读后感
皮囊上市的时候,我还在关注着韩寒的微博,压见过韩为皮囊站台。
不过当时想着韩寒转型做了一个后,要推的作者太多了。再看看蔡崇达这个不怎么熟悉的名字也就算没什么要买的欲望了。
现在,韩寒的微博也取关了,却因为别人的推荐看到了皮囊 。也算是了解了一个新的媒体人,我也好奇以前怎么没有太听过这个名字呢?我也是很关注新闻特稿写作的好学生呢。
在这个领域,太多的知名记者了,他们推崇着舶来的特稿写作,后来又改成为非虚构,用自己的气力在中国这个规模报道、官样文本盛行的环境里开拓着,即便他们以后纷纷换了行业,我也理解。
老是关心别人的苦难,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来的实在。
回到这本皮囊,按我的阅读感受来说,书中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阎连科在封面说,
《皮囊》那么鉴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是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有污渍展现这么一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这是外出的孩子最喜欢怀念故乡的原因。和前几天看的作品要求一样,关注别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蔡崇达在离开自己的故乡后,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始终的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他的思考。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超过同名的《皮囊》。也许是编辑为了营销的目的,选了这个比较吸引人的书名。
读后感[.cn]画面感强,感情真挚又克制。这篇让我感受颇深。没有上时间住过医院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医院的氛围,也体会不到病人、病人家属的心情。看他描绘的医院场景,这让人心慌,也让我感同身受。
医院比墓地还让人赶到无助,感到无力,感到绝望。是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葬礼是一切沉寂后的安静,医院却是生的煎熬。
但愿每个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种绝望、煎熬。
后来,蔡崇达在微信开了全民故事计划,里面的文章基本延续了《皮囊》的一贯风格,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我看过几次,和人间等其他非虚构的平台一样,打开率并不高,也做不到每篇必读。
反倒是,在不断修改我自己的一篇稿件时候 ,我倒是希望写出那些文章里的风格和角度。
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了。各种奇幻、魔幻风格的故事一次次挑战着编剧的想象力,也给纪实写作爱好者提供着无尽的素材。
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下其中的故事,再不济,读到也好。
- 6、 《皮囊》读后感1500字-跌跌撞撞的才是人生
时隔四年,再读《皮囊》,依旧感动,依旧热内盈眶。记得第一次读它是在2014年,刚毕业参加工作,唯有读书能带给我内心的平静。那一年我遇到了蔡崇达的《皮囊》,一个人在出租屋用两个夜晚读完了它,说不出的感受,只知道很好看。好看在哪里?-不知道!太多感同身受,太多遗憾与对自己的责怪。时至今日,再次读来,再次回望自己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对自己说一句对不起,唯有放下一切才能重新开始。
在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庄,我度过了贫穷与快乐的童年,一些抹不去的美好回忆,同样也带给我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虽然不似其他家里那么富足,但是母亲陪我一起走过了20多年,很幸运自己没有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幸与不幸切出于此。打我记事起,我就没有见过奶奶,爷爷也是一直拄着拐杖,听人说是以前修铁路伤到,截肢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是爸爸,砖匠。很小的时候,他一般外出打工,我很少能见到,后来大一点他会为了照顾家里也在家附近做工。妈妈就负责了照顾爷爷,大我两岁的哥哥以及我。当然,母亲很持家也很吃苦,家里种了很多庄稼。忙碌,劳累,但从来没有听到过她的抱怨。现在想来,她当时应该很辛苦很累吧,只是无人诉说。
印象中的母亲,永远善良好脾气。我从小和母亲无话不说,她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亦是最爱的母亲。她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害怕我们受到伤害,上高中时,离家远,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她会怕我钱不够花,她会问我会不会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及别的同学家好而自卑。每次回家,母亲再怎么忙农活,大晚上都要给我弄好吃的,我总会嫌麻烦,总说太晚了还弄吃的,我哪里会明白那是母亲最深层的爱! 每次走,总会送我去坐车,她每次都会看到车走远再往家走,每次我都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母亲在哭!
后来上大学后,离家就更远了。回家的次数减少了,我们就只能打电话。父亲为了我的学费生活费去了外地打工,母亲则在家一边农活一边给哥哥带小朋友。一切看似都很好,大学也即将完成三年,再过一年就要毕业啦,一边学习去拿每年的奖学金,一边偶尔出去兼职一下。想着再有一年我也可以出去赚钱啦,爸妈也可以不用那么累了吧。我从来没想过会有厄运会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们家。2013年,首先是爸爸被查出食道癌,癌,对于一个像我们生活在小农村的小家庭,是多么晴天霹雳的消息。然而,全家人却瞒着我,怕影响我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考试结束那一刻,打电话回家,嫂子才告诉我实情,我直接去了爸爸住院的地方,妈妈陪护着爸爸,每
- 7、 《皮囊》读后感1000字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渔业小镇上聚焦发散、轮番上演。它共收录14篇散文作品,一则后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不乏客观冷静。过往本多辛酸,如抽丝剥茧再临其境,难免有泪轻弹。娓娓道来,款款收笔,动容处直教人唏嘘,深思处又颇具灼见。捧一颗赤诚心,每写一篇,心伤一遍,数颗泪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疮。
闽南闽南,一声声呼唤故土,竟是泪眼婆娑。百般思量,却都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参悟的契机。
作者写父亲去世。他握着父亲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骂,泪水决堤。他拼命工作,攒了近二十万的积蓄,他要送父亲去美国治疗,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执到根深蒂固,只差离离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却告诉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支撑他五年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愤怒、恐惧、彷徨,所有的计划都硬生生偏离轨道,他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直到整理遗物翻到一张自己的相片,静静躺在父亲的床头。从那被抚摸到发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窥见他那年迈而残疾的父亲,抬起苍老枯瘦的双手,透过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顺着边角向相片中心攀岩,惜若珍宝。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颗心不再沉睡。
李敬泽先生曾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颗心,又以怎样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浊与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让你听不见行将枯萎的内心呻吟。
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与人之间本是心与心的共鸣,却原来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终坚信,只要点亮一盏心灯,无数盏心灯都将被点亮。这就是感受的力量,阅读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
人有各异,实属幸运。
我们应该从他人的琐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重叠、剥离、回归,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将本来残缺而脆弱的心,一点点修正、补足、填充,变成一颗强大的心、一颗面对起伏而镇
- 8、 《皮囊》读后感900字
人的欲望如海,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景致,也翻腾着不同的波浪,生活有时很安逸,有时也充满风险。我们每个人都有迷茫,困惑、内心躁动起伏的那一刻,崇达的《皮囊》一书,抛去了外表那一层层装饰与伪装,把人的内心与灵魂放在聚光灯下,得以还原真实。他的文章就像从自己骨头里扣出来的,那些他所在乎的,那些他所珍贵的通过文字重新被拓了出来。
打开《皮囊》,他的文字并不华美,却每字每句都能吸引住我的目光,因为他文章真实,毫无修饰的把现实中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敞开,感性分析血肉人生,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让读者感同身受,就会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他用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阐述了自己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担忧。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特别房子,用普通的语言,讲述了真正的爱情。母亲执着的翻新房子,自己画图纸设计,不顾子女的不理解,不顾父亲的猜疑,只因为这房子是父亲与母亲的第一次承诺,母亲坚信父亲会带给他所说的幸福,结婚六年后,父亲用他出海赚回的一大笔钱盖了这栋房子,那时他的形象就如这栋房子 ,屹立在这个乡镇上,之后每一次投资,每一次打拼相继失败,加上病魔的侵袭,让原本父亲这个屹立不倒的形象慢慢跌落下来,所以母亲想以翻新房子的形式来重新树立父亲那曾经,高大威猛,有魄力的形象。
她从一个不信神佛的人,到后来逢庙就拜,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可怜,有时当我们无法与命运抗衡时,就会产生一种想借助一种特殊的力量,把自己从痛苦的境遇中解救出来的想法。作者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必须承担起当家人的角色,每次明知道,修房子的费用高昂,又没有价值,他却不加以阻止,反而要还给予支持呢?因为他懂这栋房子对于母亲的意义,因为在他母亲心里,只要这栋房子建得越高越挺立,父亲也不会倒下来,这栋房子无形中成为母亲的情感寄托。
在母亲的认知里,房子包涵了太多爱,她的爱执著,她的爱从来没有用语言描绘,哪怕她求神拜佛时,也笨拙的求丈夫死在自己前头,这样她可以照顾他,不给儿子填负担,让儿子去发展自己的未来,这是她对儿子的爱,母亲在作者笔下并不是高大,也不是富有智慧的母亲,相反,在作者和父亲的生病时她无计可施,求神卜卦,只是给无助的灵魂找一丝寄托。当父亲离世时,作者明知道神婆骗人伎俩,却还是陪母亲去招魂,这是作者的爱,为爱迎合母亲,比赤裸裸的拆
- 9、 《皮囊》读后感400字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 10、 读《皮囊》有感900字
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岁,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们都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她在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惊心的一句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徒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泪告别了先她而去的女儿;她曾摔伤过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家的身影。她虽有独特的生活哲学,但也有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荒野中就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而你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人。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轨迹,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逃避它们,因为我们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19
-
2023-03-23
-
2019-09-21
-
2019-10-09
-
2023-03-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3-03-16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