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题目为“背影亲情作文”,是我们编辑精心制作的。毫无疑问,写作文是学生获取高分的基本途径之一。写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注意写作方式。你是否正在为写作文而感到苦恼呢?...

学生时期我们经常和作文打交道,通过写作能提高人们的各项能力素质,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主动背诵一些素材,最近是否在寻找一些优秀的作文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丑小鸭改写作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只母鸭正安静地坐在茅草下孵小鸭。“噼、噼!”蛋壳一个接一个地裂开了,小鸭子从...

阅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内容深切感受的表达,其中承载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是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一个优秀的作品一定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对此,写下读后感不仅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更是加深对作品理解的重要方式。读后感大全编辑献上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带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触,谢谢您的耐心...

相信身为学生,对于作文是非常熟悉的吧,写作文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功夫,优秀的作文它的标题能够瞬间吸引眼球。怎么书写好自己的作文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家有书迷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叮咚……”随着一阵清脆的门铃声,快递员叔叔把一个又大又重的箱子搬到了家门口,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写作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够教会我们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除此之外,写作文还能让我们在思考和表达方面变得更加自信。习惯了多写,我们的作文就会变得更加流畅通顺,语言也会更加生动有力。如果您对写作文还有些迷茫的话,别担心!读后感大全为您搜集了关于“青春之中考作文”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够满...
目录
(共 5391 篇)
-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2015年8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伍绮诗。
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2018年12月21日,《无声告白》入选“40年·25部影响力外译作品”书单;2018亚马逊中国KindleUnlimited电子书包月服务借阅榜前十,排第8名。
- 1、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300字
1、作为孩子,父母几乎是整个世界。
当父母对生活不可把控时,惶恐感将传递给孩子。母亲的离开,无疑完全打破了一个家庭表面的平静,为后来的支离破碎埋下了种子。
2、离开对于妈妈而言似乎是一次自我觉醒,但更深一层或许是完全的自我逃避。
3、莉迪亚,由于母亲的离开,彻底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恐惧迫使她努力地想要将自己的存在当成妈妈留下的理由,从而失去了自我,只敢活成母亲想要的样子,进而导致父母的过分关注,最终成为父母未完成心愿的傀儡。当一个人没办法为自己做任何决定时,活着还是死亡就成了唯一一件可以自我选择的事情,因此,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4、内斯和汉娜就成了没被选中的孩子。被忽略成了常态,一个是努力想证明自己,一个是小心翼翼的低到尘埃里,只要有一点关注便会感恩戴德,但更加不安的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成为家庭破碎的理由。
家,早已不是家。
- 2、 《无声告白》读后感300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女主的母亲努力反抗,却依旧成为了她母亲想要的样子;女主的母亲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间接的导致女儿的自杀。
小说讲了什么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传达了什么,它引起了我的思考与感悟,我知道作者不仅仅讲了这些,但让我震撼的的确是这些。
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在我成长的时候,父母没有以爱之名让我去做我不喜欢的。没有让我的成长苦闷痛苦。何其有幸!
但是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所爱的事业,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就像一只孤雁,没有方向,迷惘着,所以我要努力去尝试不同的,去寻找我喜欢的。
所以,人生是有意义的,寻找目标也是一种目标啊!
- 3、 《一腔无声血》读后感
读丁小炜的这部《一腔无声血》(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之前,我以为它可能是应景之作,纪念性、资料性、抒情性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基本的特征。然而当我甫一开始进入阅读的过程时,便被其牢牢地吸引了。那些早已远去的历史并没有被淡忘,在作者的笔下依然是今天敲击我们灵魂的重锤。
这是一部带血带泪、风格冷峻、爱憎分明的作品。《追忆库里申科》一文通过对历史的钩沉,让人铭记库里申科这样一个为中国抗战而献身的苏联飞行员,还有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其守墓、懂得感恩的中国谭忠惠母子。《仁安羌,那一场逆袭之战》是一篇有着正名意义的作品,其所叙述的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围英军的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抗战,以及抗战中那些不应忘却的往事。《为民族留下不屈的记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建川博物馆聚落的采访记,对主人公樊建川对抗战文物倾尽心血与财力的征集,充满了赞佩之情。
丁小炜走进历史深处,揭开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那些历史伤口中掩藏的更多真相。这些暴行不应该因时光的流逝而被忽略,而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让死亡工厂成为和平圣地》对731部队灭绝人性行为的进一步揭底,让人再次看清这群恶魔是如何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王选的细菌战调查和对日诉讼之路》对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给中国军民造成严重危害的罪行进行揭露,并展现了王选孤身诉讼的无奈;《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中张双兵调查慰安妇问题的艰难之旅,更是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日军丑恶残暴的罪行;《他们的劳工岁月》对李运德等中国劳工所遭受的残酷奴役与折磨的记述,见证了一段不堪回首却不容忘却的苦难事实。作者追踪与再现的是旧日的影像,不禁让人深思,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何如此丧心病狂。书写与反思民族苦难和悲怆的历史,展示那些至今仍让人战栗的内容,目的不在于记住仇恨,而是要我们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让悲剧重演。
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为我们如何面对、进入那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专业而平易的视角。这显然有赖于他所持有的正确历史观和面向大众的写作姿态。作品所提供的新材料、新思考,不仅表明抗战的历史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掸去蒙在岁月之上的尘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清晰的纹路。比如《打开微观抗战史的秘境之门》中,军队作家余戈对战史的解读,就是一篇扎实有力的文字,当余戈以细读的方式走进松山之战与腾冲之围的历史,实现的是军旅作家与战争历史的真正对接,其所还原的是战争的
- 4、 读《无声告白》:读后感作文1700字
《无声告白》(原版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本长篇小说,伍绮诗的处女作,耗时六年,2014年最佳图书。这些信息是看完全书后就不自禁的搜索书名看到的,热议加好评,搜到的内容几乎都是这类的。
这本书是在农历06.18收到的,也就是暑假期间,我生日那天,一个很好的朋友精心准备的礼物。
读完后,打心底里想一定要好好珍藏这本书,说朋友之间的意义是有点俗的,为的也是这本书,内容的朴素和深意,很现实,反映社会常态,身边或是自己也都是有着相似的点,让人不会因为主人公的死而特别的痛心,也不会为其父母的伤心而难过或同情,有的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观。小说的每一部分作者的用心都是可见的。
读完《无声告白》的有感而发就是想说:我们看起来都很好,心里却藏了很多。然后现在想起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关系,就是现在的感觉。
《无声告白》,刚看书名,我第一印象是这是男女爱情的吧!(我跟舍友说书名,他们第一反应也说是男女之间的故事)当然一看到这个书名自己就在脑袋里想好多种可能有的无声告白的方式,看完书再想,自己好傻,想的好简单。
自己读书的速度是很慢的,所以读完整本书花了几天时间。收到的时候就是很迫不及待,想知道为什么要送这本书给我,里面承载了什么?之后每一天都是急不可待的去读,原因是内容真就是给我吸引住了。
书的开始一章便直接写出整个故事的结果,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除了她的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早晨家里所有的生活还象平常一样,父亲准备上班,妈妈准备早饭,哥哥,妹妹准备吃饭上学,一家人都在等莉迪亚。
初读整个故事,作者在时间上的安排会让人感觉有些乱,开始就结果的倒叙,中间很多插叙补充,我所说的乱不是差的意思,初读的感觉。每一章节在时间上跨度很大,然而每一章和前后章节都是不可分的,也是整个故事不可缺少的。每一处都举足轻重,每一处也都可能是下一个情节的伏笔,没有闲笔(感觉自己这几句就是废话)。我这单纯的来叙述故事的梗概是难以道出其中打动人心的地方的。就像这句网评:头一次,我想向他人介绍这本书的好,却又觉得一切的语言都是失色的。
书中作者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痛楚,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被动的生活,悲伤的结局也是一家人共同使然的结果。书中明白的介绍到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却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的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
- 5、 《无声的语言》读后感1200字
- 6、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两篇
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无声告白》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小编。
《无声告白》读后感一
上次的读后感讲了一个,为了向父母证明价值从而冒险屠巨龙的孤独少年。这次,我们来讲一个,为了摆脱父母掌控从而走上不归路的孤独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会是怎样的机缘,让我在这段时间里,碰巧连续看了两本与少男少女有关的小说呢……而且是如此动人的小说。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是青春期危机的重现。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机说有些夸张,但正面对着中年人的各种人生挑战却是有的。碰巧看到的这些青春小说或许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相遇。
让我们回到书中来。
15岁混血少女莉迪亚是移民美国的华人高知父亲和能干美国母亲的女儿。父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能融入当地社会的受欢迎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在异国他乡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痛苦;母亲渴望女儿成为一个禀赋优异才华出众的人,从而弥补自己年轻时一直未能达成的事业有成的梦想。
而女儿自己,由于在5岁时遭遇了母亲突然消失(离家出走,数月后回家)的心灵创伤,从此一直挣扎于担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惧不安中,在现实中无限满足父母的愿望,讨好父母,可悲地成为了父母个人梦想的寄托物。
话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对孩子倾注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期待和梦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也是为何有此一说“失去父母如同失去过去,失去孩子则如同失去未来”。这恐怕是流淌在人类血液里不朽的遗传元素吧。
然而,莉迪亚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圣诞节送的礼物,都只与他们自己的梦想有关---不是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就是女性成功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一切就像一块块砖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莉迪亚的心头。即使后来父亲终于送了一条她内心一直向往的漂亮项链,也令人无奈地带着“有条件”的味道,成为了一条勒住莉迪亚脖子的绳索。
当莉迪亚终于想要反抗,鼓起极大的勇气有意接近一个“坏小子”,想要开始一段恋情,追寻自我的生活时,发现要逃离原来的人生并不是那么顺遂的—她被表面是坏小子实则同性恋的男孩拒绝了。而她唯一的资源(她没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亲近的人—哥哥,在这时离开了家去远方读大学,并且,正沉浸在梦想实现的兴奋中的哥哥对妹妹已无暇顾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轰然倒塌。
虽然这样说似乎让人有点沮丧,可是,生存在病态家庭的孩子,真的很无助无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为了父母梦想的牺牲品。这无论
- 7、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800字
一次温暖的告别,一段全新的旅程,十二年里最精致的、抒情和最犀利的笔锋。题记
文字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呼唤,呼唤那些相似的灵魂前来聚集。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灵魂深处的回音。他们微笑着接受厄运的降临,并因此获得了穿透性的视力。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与光明紧紧拥抱。
当读到这本书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篇文章内容与自己的内心原来是那么相符。《怜悯》这篇文章是讲怜悯的含义,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写怜悯的含义。二十世纪的天堂里,怜悯已经成为一棵不招人喜欢的杂草。怜悯是一个社会正常与否的标志。对他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尊重。怜悯,代表着一种毫无私利的爱,一种至柔至刚的善。有了怜悯,人与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才有一种息息相关的神秘联系。在那些黑暗的时代里,怜悯是一盏人们可以捧在手心里的烛光。
怜悯不是一种轻易就能具备的品质。把《变形记》看作一个怜悯的故事。人类的感情就像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可见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卡夫卡勾勒出海水下面那大部分的形貌。总之没有怜悯的世界与地狱无异,甚至还有过之。
在很多情况下,怜悯是我们共同的体温,在寒冷中让我们互相温暖。《费城故事》是一个多有当代人都必须直面的故事:最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与恐惧与憎恶的感情。如果让恐惧与憎恶压倒了同情与怜悯,那么还不等艾滋病泛滥,我们就自取身亡了。
如果我们还能将怜悯岑留在柔软的心里,那么我们还有希望在战争,杀戮与灾难之后顽强的生存下去。作者余杰曾说过这么句话:我始终以为,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的呈现。我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烈酒与奶茶之间,我选择后者的清香。
《沉默的告白》告诉我,让我懂得了许多,我知道了一个人失去了同情与怜悯,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就如同失去了灵魂。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怜悯之心。
- 8、 告白读后感
【篇一:《告白》读后感】
关于《告白》,是听一个朋友推荐的,光听书名以为是一本写爱情方面的书,看了电影之后,才知道是部惊悚片。花了两天时间将书和电影看完,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掉。整部电影大量的心理对白,带给人不但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思考。
电影主要讲中学老师森口四岁的女儿被发现溺死在游泳池里面,森口通过调查,发现杀害爱美的凶手竟是班上的两位学生,少年a和少年b。痛失爱女的森口,没有报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报复,在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注入艾滋病血,从而引起学生、家庭的变故
从角色来看,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是少年a、少年b。少年a,聪明自闭动手能力强,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走上了一条犯罪之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少年b,性格懦弱,一无是处,母亲过分的溺爱,被赋予过高的期望让少年b备受压抑,为了达到被期望的优秀,将昏迷的爱美丢进游泳池溺死。两者都具有不健全的人性,期待被肯定、被鼓励,是他们的共性。
从家庭原因来看,悲剧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引导。少年a早年被母亲抛弃,从小失去家庭的温暖,a的大学教授母亲,带给了他希望,也带给了他绝望,当他得知自己被母亲彻底遗忘后,陷入绝望的a走向了报复的深渊。少年b的母亲一味溺爱儿子,将大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身上,从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考虑过。当森口老师来家访,听到儿子是直接的杀人凶手,却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多么可怜,从未反思造成孩子性格扭曲的原因。纵观整部小说和电影,家庭教育里父亲的角色似乎无足轻重,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来看,当前社会强调的是精英主义,关注最突出的,看重最优秀的。在《告白》中,成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们身上,让他们承受了与年龄相悖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法达到大人的要求时,就会以一种扭曲的状态存在,最终爆发出来。从某方面来说,压抑孩子的天性,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媒体的宣传价值观来看,少年a的杀人动机是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扬,反而杀人犯却能得到重视,当前媒体的宣传方向,容易给未成年带来模仿效应。路希里事件,媒体大肆报道,给少年a和北原带来了启发,少年a为了制造更大的案子引起母亲的重视,走上了犯罪之路。不难看出,媒体追求收益,为满足他人的猎奇心理,大量报道血腥暴力事件,无疑对未成年带来模仿范例。
从人性来看,人性本恶,从众心理,当人不具备判断心理,会更趋向于
- 9、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一:读《无声告白》有感作文】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在我开始的现在,我并不知道我会说什么,而只是练习去表达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是因为我在看书时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动文字,虽然看得眼睛疼,不过却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时刻也加快了阅读速度。
莉迪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整本书的迷之所在。从开头写她的失踪、死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间从她的父母的结合开始写起,写他们认识之前的身份、写他们相遇的经历,也写他们结合的美好,当然更多的还有他们婚后生活的惯性,这是一种迪莉娅的父母带自他们各自家庭的思维惯性。当这种惯性在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经受考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也由于他们的不自知,又将这种状态呈现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成了莉迪亚对这对可
- 10、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无声告白》,原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前几年的时候看到封面的一句话简介就种了草,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寻找真正的自己。
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再去看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虽则不需要考试,但是如何为人父母,以及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无声告白》是一本可以当做育儿类书籍来看的小说,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不要做什么。
小说的第一句就是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这位承载着父母一切希望的乖乖女,悄无声息地永远离开了让她窒息的家。母亲希望她成为医生,父亲希望她合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女孩。她如履薄冰,扮演着一个完美的女孩,直到那个星光朗朗的夜晚,深邃的湖水化作了召唤她的力量。
书里她的心理独白说到: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以及,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看书的过程其实是压抑的,她的父母是爱她的,是种畸形的爱。
更让我感到彻骨心寒的是,我害怕有天也会成为像玛丽琳同款的母亲,细思极恐,幸好一切还来的及。前些日子看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弗莱迪的父亲终于认可他有深邃的思想,得体的谈吐,正确的举止,父子相拥的一刻我泪流不止。每一次看到两辈人的和解,我都为其难得的可贵而感动。更多的和解是像《都挺好》的结尾那样,明玉身上渐渐有了赵美兰的影子,于是有了水到渠成般的原谅,这比撕破的关系更令人不寒而栗。
成长为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的样子,是最最可怕的诅咒呀。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减少对他人的期待!
最后,和大家分享纪伯伦在《论儿女》中的一段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3-04-02
-
2019-09-20
-
2023-06-0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5-19
-
2023-06-04
-
2019-09-20
-
2023-03-29
-
2019-09-20
-
2023-03-29
